韓國造船業:走向深海
2013-12-09 08:21:18 來源:國際船舶網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中國造船業競爭力不可怕
韓國造船廠核心還是要靠其強大的技術。大約10多年前,很多分析家曾預測,接受高額補貼的中國造船廠即使不能占據韓國在全球造船市場的全部份額——就像此前韓國造船行業橫掃歐洲大部分國家造船業一樣,至少也會占據大部分全球市場份額,但事情并沒有照這個軌跡發展。
到2013年年7月,以總噸數計算,中國確實接到了更多訂單,但若按美元計算,韓國造船業的生產值要比中國多76.2%。
目前,來自韓國和新加坡的造船廠正通過制造出像“Viking”號這樣的復雜船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獲利,尤其是在海外市場。而中國還僅限于制造僅值3000萬美元的散貨船(船型 船廠 買賣),導致中國造船業仍在產能過剩的市場中掙扎。而韓國和新加坡的訂單幾乎全部兌現。
首爾J.P摩根的分析師Sokie Lee解釋到,如今的造船業講究的是設計和質量,而不僅僅是低成本勞動力。相對于他們的歐洲對手而言,韓國企業也曾是一個低成本備胎,但他們通過精明的大量投資而變成今天的技術精密型企業。每一家大型韓國造船廠都有成千上萬的內部設計師和工程師。正是這一點使得他們成為新一代造船業的世界級領軍人物,這些環保船能效高而且運營成本低。
而中國造船業的重點是向客戶提供低價船和難以抗拒的融資型交易。有時,船廠在簽訂協議時僅僅只要求提前支付10%的費用,剩下的90%在交貨時支付。但是這種極其可怕的競爭力并沒有為他們在有利可圖的海外市場贏得可觀的份額。
在海外市場,質量,效率和嚴格的交貨時間最為重要,而中國企業在這些方面仍然做得不夠。
股票經紀公司CLSA最近的一份報告總結說,中國在海外造船市場遠遠落后于韓國。更糟的是,中國很快會失去它的價格優勢。CLSA估測,在該行業,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每年上漲10%-15%,但是生產力仍很低。
同樣,新加坡的兩家主要造船企業,吉寶和勝科海事也在質量跟效率方面投入大量資金。相比鉆井船和貨船,他們更專長于深海鉆機。吉寶的規模比勝科更大,今年計劃制造20艘巨型船,明年將交付一個價值6億美元的自升式鉆井平臺。
另外,新加坡造船企業還具備按時完成制造的優點,因為拖延交貨一天就得多花50萬美元,這一點對鉆井平臺和鉆井船運營商來說尤為重要。
研究公司HIS揭示,在過去的5年中,吉寶和勝科的鉆井平臺一般都是在規定時間前交付,而中國企業則會比規定時間晚50-250天。
韓國和新加坡造船廠目前面臨的唯一問題可能是液壓破裂法。近海頁巖層密致油的產量在過去的幾年中飛速增長,尤其是在美國,這可能導致對昂貴深海鉆機和鉆井船的需求量降低。
實際上,Lee甚至暗示近海業務可能達到了頂峰。但是吉寶并不是很擔心。一方面,石油需求持續增長,只要每桶原油的價格仍維持在80美元以上,大型石油公司就有資金及動力繼續開發深海石油,因此會繼續訂購鉆井平臺。